“我們西藏大學的同學不僅能實時聽到北大的課程內(nèi)容,也能參與課堂互動。這種新穎的教學方法拉近了我們與北大同學之間的距離,使我們感受到北大名師的風采。”提及北大與藏大的同步課堂,藏大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yè)的扎西永宗同學難掩心中的喜悅。
11月1日下午3點,北大二教405教室和往常有些不一樣,北大中文系董秀芳老師正在講授“語言學概論”課程。除正前方的大屏幕外,側(cè)前方還有一塊小屏幕。屏幕中顯示的正是西藏大學文學院80名學生認真聽課的場面。而屏幕另一端,8000里外拉薩的同步課堂上,也有著類似的情景。

北大課堂
這是北大依照教育部高教司發(fā)起的“慕課西行計劃”,特為西藏大學打造的“同步課堂”。而要將北大課程原汁原味隔空“搬”到西藏大學,需要找到適合雙方的課程內(nèi)容和時間。北大教務長辦公室老師遠赴西藏進行調(diào)研協(xié)調(diào)。智慧樹在線教育提供技術(shù)支持,打造了線上平臺與沉浸式遠程直播互動教室。

屏幕里的西藏大學課堂
“‘共享課程’不僅讓我體驗到與藏大同學彼此互動的有趣經(jīng)歷,也讓我感受到北大先進的教學設(shè)備。”北大中文系大二學生程智鵬如是說。
“‘三個報社的記者’,這句話有什么歧義?”老師話音剛落,屏幕里幾位藏大同學就舉起手來。直播課并非只是老師講、學生看。正如程智鵬感受的那樣,豐富的課堂互動、先進的技術(shù)保障使人誤以為藏大學生就“坐”在教室“對面”。
北大中文系董秀芳教授擔任授課教師,她所在教學團隊的“教學、實踐、科研相結(jié)合的語言學培養(yǎng)模式”剛剛獲得2018年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不過,經(jīng)驗豐富的她坦言,第一次“隔空”授課,開始還是有點不適應,“但是當感受到藏大同學融入課堂后,我很快進入了狀態(tài)”。
“董老師的課內(nèi)容豐富、靈活、生動,使我能更好地吸收語言學知識。”扎西永宗說道。
“菠菜、白菜、油菜、香菜,哪個字是語素?”“馬路、白菜、黑板,這些是詞還是短語?”為使直播達到更好效果,相比平時,董秀芳在課件中增加了更多案例,幾乎每一頁PPT上都有語言現(xiàn)象、語言材料。“我希望讓同學感受到語言學并不枯燥。豐富有趣的案例可以帶動大家主動分析語言現(xiàn)象、解決語言問題。”

董秀芳授課
拋出問題,兩校學生一起思考,在董秀芳看來,這有一點“競爭”的意思,“而這樣的氣氛才能更有效激發(fā)同學們的‘思想火花’”。
“同學們都能跟上我的思路,”董秀芳表示,“藏大同學學習態(tài)度非常積極,每個問題都回答得又快又準。”

屏幕里的董秀芳
北大教務部副部長陸俊林認為“這種教學模式的運用與推廣,將有效促進兩校教學與學生成長”。北大教師教學發(fā)展中心主任孫華也表示,將通過繼續(xù)探索先進教學模式,為兩校師生創(chuàng)造更好的學習環(huán)境。
正如西藏大學副校長李俊杰所言,借助“慕課西行計劃”,藏大同學們坐在兩所最“高”學府的同一課堂聽同一節(jié)課,他們正在“從海拔的高度向知識和學問的高度看齊”。
喜悅之余,扎西永宗流露出一絲“意猶未盡”,“希望以后有更多機會與北大同學‘坐在一起’上課”。(文/新聞網(wǎng)記者 王巖 張慧)
背景信息:慕課西行計劃
為了更好地支持和服務西部地區(qū),教育部高教司啟動了“慕課西行計劃”。“慕課西行計劃”是實現(xiàn)高校優(yōu)質(zhì)資源援助西部的新方法。該計劃通過采用互聯(lián)網(wǎng)與沉浸式直播互動教室的方式,打造線上線下跨校混合式教學模式,突破了以往由援助校派遣老師到邊疆高校開展支援的做法,提高了援助效率。“慕課西行計劃”目前已得到北京大學、中國海洋大學、華東理工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天津大學、上海海洋大學等校的積極響應,未來將陸續(xù)通過使用同步課堂試點、線上+線下結(jié)合的混合式模式試點等方式進行授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