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寶鋼教育基金會在上海隆重舉行“2013年度寶鋼教育獎頒獎典禮”。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北京大學化學與工程學院嚴純?nèi)A教授以最高票榮獲“寶鋼優(yōu)秀教師特等獎”,并在典禮上代表獲獎教師發(fā)言。數(shù)學學院楊建生、物理學院孟策、計算機所萬小軍、醫(yī)學部公共教學部霍莉欽共4人榮獲“寶鋼優(yōu)秀教師獎”。同時,物理學院博士生嚴緣、元培學院本科生石春暉榮獲“寶鋼優(yōu)秀學生特等獎”,地空學院博士生王盟等34人(臺灣、港澳地區(qū)23人)榮獲“寶鋼優(yōu)秀學生獎”。
附:嚴純?nèi)A院士發(fā)言稿
獲獎教師代表發(fā)言稿
――寶鋼優(yōu)秀教師特等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嚴純?nèi)A教授
尊敬的寶鋼教育基金會顧問委員會、理事會、監(jiān)事會和評委會的專家和領導,各位企業(yè)家和與會代表:大家下午好!
首先請允許我代表今年獲獎的教師,感謝寶鋼集團及寶鋼教育基金會這些年來對中國中小學教育和高等教育事業(yè)的巨大支持。正是緣于寶鋼教育基金會對我們的厚愛,才使我能有機會站在這里,向各位專家、領導和企業(yè)家匯報自己的一點心得。
作為一名在高校教師,我是幸運的。因為我趕上了一個祖國改革開放的大好時光。中學畢業(yè)前,父母和家人正在琢磨插隊落戶的去向時,趕上了高校恢復招生,幸運地考入了北大,從此學習和生活在燕園,在老師們的呵護下從一名學生成長為教師。
坦率地說,自己在教書育人方面的經(jīng)驗遠不如燕園里的許多長輩老師和同輩同事,甚至不如近年來回國效力的眾多青年才俊。自己今天能夠幸運地獲獎,首先應該歸功于北京大學重視基礎教育、重視學生思想和人格塑造這一優(yōu)秀傳統(tǒng)。當我看到自己的導師、94歲高齡的徐光憲先生還在親自為學生開設講座、著書立說,還在與我們討論學科發(fā)展和學生教育時,當我看到年屆八旬的老師們還每天從早到晚在實驗室指導學生研究、與學生們討論科學前沿問題時,自己總會感到慚愧。說實話,我都不敢奢望自己能夠活到他們今天的歲數(shù),何不乘著腿腳比他們利索之時多干一點,能夠接過他們的擔子,把北大這種教書育人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傳承和弘揚下去,又能多分擔一點教學工作,為更年輕的同事創(chuàng)造條件,使他們能有更多的時間從事科研、多出成果?
二十多年來,自己承擔過一些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基礎課教學工作。從自己剛上講臺時的局促,到今天能夠較好地講課,無不得益于學校嚴格的制度要求和前輩教師的熱情幫助。我所在的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和稀土材料化學及應用國家重點實驗室不僅在科研上具有特色,是目前我國所有學科中位列國際排名最靠前的學科,在國際上具有重要影響。同時,北大化學學科始終重視基礎教學和教學梯隊建設,形成了教學是教師“天命”和“第一要務”的風氣。正是基于這樣的良好氛圍,使我們化學院的每個教師都會積極參與教學、自覺服從教學工作安排。我們在招聘新教師時,教學課件準備和試講是他們接受面試的第一關(guān);我們的在職教師都必須從帶實驗、做助教開始學起,要在接受教學任務后準備充分,將教案和課件交給教學委員會和有經(jīng)驗的老教師審核,最后才能獨立走上本科基礎課教學講臺。在我們初上講臺的頭幾年,學校和學院還會指派有教學經(jīng)驗的老教師前來隨堂聽課,針對我們的不足給予細致的指導和幫助。他們從教學內(nèi)容、名詞解釋、符號表達、講述技巧和投影片格式等各個環(huán)節(jié)加以矯正和指導,使我們能夠盡快地準確把握教學內(nèi)容,并能逐漸以學生能夠理解的方式正確地講述。學校每年還舉行青年教師教學競賽,為我們提供可觀摩、參與、學習和交流的機會。我想,這在當下評價體制偏頗、社會風氣浮躁、個人主義凸顯的時代,這種重視教學、重視育人的風氣是難能可貴的。北大的學生是聰明的,這樣的聰明和早慧使他們常常能從我們想不到的角度提出問題,促使我們?nèi)W習和思考。同時,這樣的聰明和早慧如果引導不當,也可能出現(xiàn)劍走偏鋒的結(jié)果。高校中太多的血淋淋的極端事件告訴我們,如果不加引導,小則出現(xiàn)心理問題,大則傷及自身和他人生命,甚至出現(xiàn)嚴重的反社會事件。這也是近年來凸顯于我國高等教育、且日益嚴峻的問題,是我們每一個高等教育從業(yè)者必須面對和解決的新挑戰(zhàn)。說心里話,承擔本科基礎課教學工作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除了要求用功、用心以外,在時間上還會與科研工作有沖突。即便僅僅承擔一門課,每周四個學時的課堂教學,再加上起碼半天的討論和答疑,就會使我們在時間上天天“窘迫”,總覺得“又要上課了”。然而,面對渴望知識的學生、想到社會和家長們對學校的期待,再想想當年自己求學時對好教師的敬重,責任感就會自然而生。如果我們只熱衷于自己的課題、自己的論文、自己的成果,我們的學生來北大求學的意義就會大打折扣。我認為,一名教師僅僅是傳授科學知識是不夠的,還要“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要通過課堂內(nèi)外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向?qū)W生傳達做人、敬業(yè)的精神。只有這樣,才能像我們的老師教導我們的那樣,讓學生做到心態(tài)平和、心靈純潔、人格高尚,使他們成為國家和社會需要的人才。
有時別人會夸我在緊張的科研教學之余,還積極地參加青少年科技輔導活動,還會贊揚我培養(yǎng)了多少多少名優(yōu)秀的中學生。實際上,這也是一種感恩和積德之舉,也是高校教師服務社會的責任。我常想,納稅人和全社會給了北大,給了我們這么好的科研條件,我們對社會的回饋太少了,我們應該有責任將自己的實驗室向社會開放,讓學有余力的中學生實驗室“玩”,來感受科研過程,消除他們對科研的神秘感,使他們在實踐中明白科研工作的嚴謹性,感受科研的辛苦和樂趣。我想這些活動并非一定是要他們今后當教授、做科學家,而是做人的一種訓練。我只是希望孩子們能夠早點知道,科研本身也是生活的一種狀態(tài),只是這種生活需要更多的艱辛、需要更多的專注、需要更多的心無旁騖,而且還想讓孩子們明白,科研是個以失敗為主旋律的活動,在科研中感悟出的道理,也會成為他們?nèi)蘸笊钪械慕?jīng)驗。科研中的失敗能讓我們樂此不疲,日后必然會面對的生活中的困難甚至失敗又奈我何?
各位老師,當我此時此刻在匯報自己的這些粗淺心得時,我真心地感恩,感恩于我在北大所受到的教育,感恩于社會對教育的關(guān)注,感恩于國家對教育的重視,也感恩于此次被學校推薦、受到評委們的鼓勵。于是,我自然還會繼續(xù)努力地教書,繼續(xù)努力地育人,讓孩子們少走我走過的彎路,讓家長們信任北大、信任中國的教育,并與學生們一起回饋社會、服務社會。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