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淑希講席教授為北京大學教育基金會(美國)捐贈支持,旨在延攬國際一流學術人才,培育和支持國際領先學科,助力北大吸引更多的學科帶頭人和世界級頂尖人才。
徐淑希講席教授俞可平

俞可平,著名學者,政治學家,北京大學講席教授、政府管理學院院長兼北京大學中國政治學研究中心主任,哲學政治學雙學科博士生導師,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名譽博士。曾任中共中央編譯局副局長、美國哈佛大學和杜克大學、德國自由大學和杜伊斯堡-埃森大學、英國諾丁漢大學等校客座教授或高級研究員,兼任中國國際共產(chǎn)主義運動史學會會長、清華大學凱風政治發(fā)展研究所所長,并任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政法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開大學、中山大學、吉林大學、廈門大學、四川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和哈爾濱工業(yè)大學等校兼職教授。因倡導“治理”、“善治”、“社會治理”、“全球治理”、“官民共治”、“增量民主”、“政府創(chuàng)新”、“動態(tài)穩(wěn)定”、“協(xié)商民主”等而廣受關注,其《民主是個好東西》一文曾引起極大反響;創(chuàng)辦在政界、學界有廣泛社會聲譽的“中國地方政府創(chuàng)新獎”和“中國社會創(chuàng)新獎”;主持研制“中國國家治理評估指標體系”和“中國社會治理評估指標體系”;主持創(chuàng)立國家級的“中國民主治理數(shù)字化平臺”;組建由國內(nèi)多所重點高校參與的“全國治理研究協(xié)作網(wǎng)絡”;創(chuàng)辦國內(nèi)首個以治理研究為主旨的學刊《中國治理評論》。
俞可平教授長期參與中央重大決策調研并負責多項國家重大研究課題。先后主持過“黨內(nèi)民主研究”、“黨和國家領導體制改革研究”、“新中國60年的政治發(fā)展”、“中國治理改革30年:1978-2008)”、“中國興起戰(zhàn)略研究”、“國家治理評估:中國與世界”、“中國社會治理評價指標體系研究”、“中國公民社會的制度環(huán)境”、“生態(tài)文明指標體系研究”、“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研究”等重大決策調研課題;擔任由18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組成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課題“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著作基本觀點研究”首席專家和第一責任人;主持特大型課題“中國地方政府改革創(chuàng)新研究與獎勵計劃”;主持國家“十二五”重點出版規(guī)劃項目《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叢書》(6卷)和《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基本觀點研究叢書》(15卷),以及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中國的民主治理:理論與實踐叢書》(10卷)和《世界主要政黨規(guī)章制度文獻》(20卷)等。
俞可平教授的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政治哲學、中國政治、比較政治、治理與善治、全球化、公民社會、政府創(chuàng)新。在這些領域總計發(fā)表學術論文300多篇,專著、合著、編著100多種。主要著作包括:《西方政治分析新方法論》(人民出版社1989年);《社群主義》(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政治與政治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增量民主與善治》(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全球化與政治發(fā)展》(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民主與陀螺》(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思想解放與政治進步》(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政治學教程》(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敬畏民意》(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年);《論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走向善治》(中國文史出版社2016年);《轉型中的中國政治》(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16年)Globalization and Changes in China’s Governance (Leiden:Brill, 2008);Democracy Is A Good Thing (DC: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09);中國は民主主義に向か(日本京都:かもがゎ,2009);The Reform of Governance (ed., Leiden: Brill, 2010);China’s Political Development: Chinese and American Perspectives(DC:co-ed.,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14);Democracy and the Rule of Law in China(ed., Leiden: Brill, 2010);Democracy in China(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 2015)等。
中英文代表性論文包括:《人權引論——紀念法國<人與公民權利宣言>問世200周年》(《政治學研究》1989年第4期);《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論要》(《孔子研究》1989年第2期);《馬克思的市民社會理論及其歷史地位》(《中國社會科學》1993年第4期);《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民粹主義》(《戰(zhàn)略與管理》1997年第1期);《當代西方社群主義及其公益政治學評析》(《中國社會科學》1998年第3期);《治理和善治引論》(《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1999年第5期);《中國公民社會的興起與治理的變遷》(《中國社會科學季刊》1999年秋季號);《經(jīng)濟全球化與治理的變遷》(《哲學研究》2000年第10期);《全球治理引論》(《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02年第1期);《中國公民社會:概念、分類與制度環(huán)境》(《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第1期);《現(xiàn)代化與全球化雙重變奏下的中國文化發(fā)展邏輯》(《學術月刊》2006年第4期);《官本主義引論:對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一種政治學分析》(《學術前沿》2013年第25期);《俄羅斯民主:中國學者的視角》(《國際政治研究》2016年第2期);《權力與權威:新的解釋》(《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6年第3期);“Toward an Incremental Democracy and Governance: Chinese Theories and Assessment Criteria”(New Political Science, June 2002);“The Emerging of China's Civil Society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Governance”(Focus Asian, Number 11, 2003);“The Developmental Logic of Chinese Culture under Modern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Boundary2, Summer 2008);“A Journey of Five Roads toward Democratic Governance”(Global Asia, Summer 2010);“A Significant Shift towards Social Governance”(East Asia Forum Quarterly, June 2011);“An Essay on Officialism (GuanbenZhuyi): A Political Analysi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ociety”(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June 2014)。
鑒于其為推動中國社會進步和學術進步所做出的貢獻,俞可平教授獲得了眾多的社會榮譽。1997年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2003年,作為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成為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08年,被授予“中央直屬機關五一勞動獎章”;同年,被中國經(jīng)濟體制改革研究會評選為“改革開放30年30名社會人物”;2011年,被美國《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志評選為“2011年度全球百名思想家”(100 Global Thinkers);2012年,獲得第二屆“中國軟科學獎”。美國布魯金斯學會董事會主席約翰·桑頓先生在接受《財經(jīng)國家周刊》創(chuàng)刊號專訪時,稱“中國擁有一批世界級的思想家”,俞可平教授是他提到的兩名中國學者之一(2009年);香港《鏡報》稱俞可平“在中國政、學兩界堪稱是始終走在理論、現(xiàn)實問題最前沿的民主政治探路者”,并認為他是“一位看向中國政治未來的獨特學者”(2009年);2015年,國際社會研究中國問題的權威雜志《中國季刊》(China Quarterly)發(fā)表長文《俞可平與中國知識分子的善治話語》,對俞可平及其團隊的民主治理思想做了系統(tǒng)評述,并稱“俞可平是關于中國式民主理論最有聲望的中國思想家之一,以及中國國內(nèi)關于知識分子善治話語的最重要學者”;2016年,他成為首位悉尼大學“學者面對面”年度特邀華人政治學家。
目前北京大學徐淑希講席教授共有1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