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北大七位教師當選北京市高校教學名師和青年教學名師

2020/01/06    信息來源: 北大新聞網(wǎng)   作者:    編輯:王道琳

第十五屆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和第三屆北京市高等學校青年教學名師獎評選工作于近日結(jié)束,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陳保亞教授、馬克思主義學院孫蚌珠教授、生命科學學院顧紅雅教授、信息科學技術(shù)學院李文新教授、基礎醫(yī)學院張衛(wèi)光教授當選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法學院車浩教授、物理學院穆良柱教授當選北京市高等學校青年教學名師。北京大學2019年當選北京市名師數(shù)量在北京市排名第一。

根據(jù)《北京市教育委員會關(guān)于開展2019年度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評選工作的通知》(京教函〔2019〕271號)文件的規(guī)定,學校認真組織候選人推薦和評選工作,最終確定推薦陳保亞等七名教師參加北京市教學名師獎和青年教學名師獎評選。經(jīng)過北京市教委組織的資格審查、現(xiàn)場觀摩教學、專家評審、網(wǎng)絡公示等環(huán)節(jié)嚴格審定后,陳保亞等五位教師當選第十五屆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車浩等兩位教師當選第三屆青年教學名師。

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是為表彰既具有較高的學術(shù)造詣又長期從事基礎課教學工作、注重教學改革與實踐、教學水平高、教學效果好的教授,進而推動教授上講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學質(zhì)量。截至目前,北京大學共有國家級教學名師17人,省市級教學名師90人,在全國高校中名列前茅。這些教師主動承擔本科基礎課教學任務,活躍在本科教學一線,努力探索教育教學規(guī)律,帶領(lǐng)教學團隊成長,對本科教學質(zhì)量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北京大學在多年的教育教學改革中,一直堅持把最優(yōu)秀的師資力量用于本科教學與人才培養(yǎng),積極推動教授、名師上講臺,促進師生交流與互動,很多院士、杰出青年等高水平專家學者均活躍在本科教學的講臺上,他們的授課深受師生歡迎。

獲獎教師簡介

中國語言文學系 陳保亞

陳保亞,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主任。長期從事語言學教學工作,跟蹤學生的學習和工作情況,主張教學和田野調(diào)查相結(jié)合,在茶馬古道網(wǎng)絡上建立了多個田野考察基地,提出并實踐了一套以能力培養(yǎng)為核心的“教學、實踐、科研、教學”循環(huán)漸進的“三一”教學模式。該模式所培養(yǎng)的學生多次獲得王力語言學獎、羅常培語言學獎以及國家級和省部級獎項。“三一”教學模式2018年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其核心課程——理論語言學獲國家精品課稱號和國家精品課網(wǎng)絡資源共享課稱號。

馬克思主義學院 孫蚌珠

孫蚌珠,教授,博士生導師,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1988年1月畢業(yè)留校從事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現(xiàn)為北京市思想政治理論課特級教授,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指導委員會“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分指委副主任委員,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主持北京大學國家級精品課(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主持北京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科研“名師工作室”,主持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改革“擇優(yōu)推廣”項目并獲優(yōu)秀結(jié)項。曾獲北京市教學成果一等獎、北京市科學技術(shù)進步二等獎、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狀、首屆全國普通高校“兩課”優(yōu)秀教師稱號、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影響力標兵人物。

生命科學學院 顧紅雅

顧紅雅,教授,博士生導師。1988—1990年分別在中國科學院植物所和北京大學生物系進行博士后研究,1990年7月入職北京大學從事科研教學工作,1992年晉升教授。1991年開始承擔研究生“基因組研究進展”課程教學,1999年開設生命科學專業(yè)本科生“生物進化論”課程,2002年該課成為全校本科生通選課,2014年將該課程被搬上MOOC平臺Coursera,2016年該課程入選北京大學核心通識課,2018年該課程被推薦到中國大學MOOC平臺。2016年起為本科生開設《植物多樣性及其演化》專業(yè)課程,從宏觀角度講解植物。還兼任中國植物學會副理事長,在科學普及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信息科學技術(shù)學院 李文新

李文新,教授。2001年獲北京大學博士學位,2004年獲香港理工大學博士學位。2007年至今任北京大學計算機實驗教學中心(國家級示范中心)主任。2008至2010年任北京大學教務部副部長(掛職)。2010年9月至2019年1月任信息科學技術(shù)學院副院長,主管本科教學工作。現(xiàn)任教育部教學信息化和方法創(chuàng)新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計算機學會模式識別與人工智能專委會委員,中國計算機學會杰出會員。曾任中國科學技術(shù)協(xié)會第八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計算機學會青少年奧林匹克競賽科學委員會委員、副主席。多年擔任全國青少年創(chuàng)新大賽和“明天小小科學家”獎勵活動終評評委。

基礎醫(yī)學院 張衛(wèi)光

張衛(wèi)光,醫(yī)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xiàn)任北京大學基礎醫(yī)學院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系常務副主任,兼任北京解剖學會副理事長,《解剖學報》編輯部主任,國家醫(yī)考中心出題專家,全國、北京市及全國醫(yī)學高校青年教師講課比賽決賽專家評委。從事人體解剖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20年,主要研究血管的臨床解剖學和遺體防腐保護及虛擬現(xiàn)實成像。主持國家級精品課程三門,主持教育部、中華醫(yī)學會等教學改革項目15項,主編教材或?qū)V?0部,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科研項目十余項,發(fā)表教學和科研論文60余篇。曾獲“全國衛(wèi)生系統(tǒng)青年崗位能手”“北京市高校青教賽優(yōu)秀指導教師”“北京大學卓越獎”“北京大學十佳教師”“北京大學醫(yī)學部名師”等多項表彰。

法學院 車浩

車浩,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北京大學博雅青年學者。兼任北京大學法學院副院長、《中外法學》副主編、北京市朝陽區(qū)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研究方向為中外刑法學。2007年7月畢業(yè)于北京大學法學院,獲法學博士學位。2007年8月進入對外經(jīng)貿(mào)大學任教,2008年8月進入清華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0年進入北京大學任教,2018年8月晉升新體制長聘正教授。

物理學院 穆良柱

穆良柱,副教授,物理演示實驗室主任,教育部大學物理教學指導委員會華北區(qū)秘書長,北京物理學會副秘書長。1996至2005年,就讀于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獲物理學學士學位和理論物理專業(yè)博士學位。2005年至今,任教于北京大學物理學院。主要從事物理認知規(guī)律的研究,并承擔普通物理和演示物理實驗的教學工作,2016年被學生推選為北京大學十佳教師,主持課程《演示物理學》被推選為北京大學核心通識課程。

上一條:量子中心劉雄軍獲得亞太物理學會楊振寧獎 下一條:國際小行星委員會命名309295小行星為“侯仁之星”

關(guān)閉

版權(quán)所有2021?北京大學教育基金會|京ICP備15026609號-1

地址:北京大學鏡春園75號|郵編:100871|電話:86-10-62759066

镇巴县| 平武县| 叶城县| 惠州市| 丰原市| 阿尔山市| 手游| 马公市| 额济纳旗| 恩施市| 西峡县| 衡山县| 隆昌县| 凌海市| 沈丘县| 尚义县| 平罗县| 牡丹江市| 靖州| 岳西县| 濮阳市| 常宁市| 双江| 鲁山县| 丰台区| 璧山县| 蒙城县| 阿城市| 金溪县| 梨树县| 邹城市| 温州市| 巍山| 虞城县| 定陶县| 宿州市| 满洲里市| 五华县| 沽源县| 滨州市| 肥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