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上午,北京大學2005年度光華獎學金頒獎大會在北大英杰交流中心召開,光華教育基金會代表、中國工程院張心湜院士,光華教育基金會秘書魏衍博士,北京大學陳文申常務副校長,北京大學黨委張彥副書記,北京大學醫(yī)學部黨委李文勝副書記,北京大學教育基金會鄧婭秘書長出席了大會;北京大學學工部部長沈千帆,副部長嚴敏杰作為嘉賓列席。大會由北大教育基金會秘書長鄧婭主持。
北大黨委副書記張彥首先致辭并宣讀了獲獎學生名單,對獲獎學生表示了忠心的祝賀。他希望同學們把握良好契機,更加努力地學習,以滿腔熱忱去回報社會,服務社會。
隨后,進行了頒獎儀式,并由國際關系學院2003級碩士生王菁代表獲獎學生作了發(fā)言。
北京大學光華獎學金設立于1989年,由臺灣光華教育基金會捐資,至今已是第17年。光華教育基金會長期以來熱心教育事業(yè),在很多高校都設立了獎勵。在北京大學,光華獎學金是設立最早、影響力最大的獎學金之一。17年來,僅通過獎學金一項,光華教育基金會就為北大提供了近1200萬元的資助,使眾多學子受益。本學年,北大又有604名學生獲得光華獎學金,獎金總額90余萬元。目前光華教育基金會每年捐贈人民幣919,200元,其中800,000元用于北京大學本部光華獎學金的發(fā)放,獎勵本科生151人(每人1200元)、碩士生250人(每人1500元)、博士生100人(每人1800元);119,200元用于北京大學醫(yī)學部光華獎學金的發(fā)放,獎勵本科生16人(每人1600元)、碩士生64人(每人800元)、博士生51人(每人1000元)。
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陳文申表示,光華獎學金的設立,還為兩岸人民加強彼此間的交流、促進彼此間的理解提供了重要的平臺。他希望獲獎學生能夠不忘光耀中華的使命,繼承北大民主愛國的光榮傳統(tǒng),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優(yōu)良學風,以振興中華為己任,繼續(xù)刻苦學習,在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增長才干,將自己塑造為有用之才和可用之才。
附:2004—20005學年光華獎學金評獎情況介紹及獲獎學生名單
北京大學光華獎學金的評定,是按照《北京大學學生獎學金評審條例》的要求,遵循公開、公平、公正原則,各院系組織學生進行個人總結(jié)、民主評議、以及綜合素質(zhì)測評。在此基礎上,各院系評出初步結(jié)果并進行公示,征求意見。最后,校獎學金評審委員會經(jīng)過認真復審,共評出獲獎學生604名。獲得此項獎學金的同學,不僅學習成績優(yōu)秀,而且在其他各個方面也有良好表現(xiàn),具有很高的綜合素質(zhì),是同學中的佼佼者。
2004—2005學年光華獎學金獲獎學生有:
數(shù)學科學學院丘玲等24人;
力學與工程科學系朱建州等13人;
物理學院何志國等34人;
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王志剛等22人;
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張衛(wèi)華等35人;
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何池洋等9人;
生命科學學院黃翠紅等16人;
環(huán)境學院朱強等23人;
心理學系劉巖等11人;
新聞與傳播學院王金媛等12人;
中國語言文學系彭國珍等23人;
歷史學系陳長偉等12人;
考古文博學院崔劍鋒等3人;
哲學系李百玲等12人;
國際關系學院郭潔等22人;
經(jīng)濟學院李婧等7人;
光華管理學院王震等22人;
法學院姚來燕等53人;
信息管理學系呂娜等11人;
社會學系劉莉等12人;
政府管理學院曹堂哲等16人;
外國語學院胡越等21人;
馬克思主義學院劉曉哲等12人;
藝術學系俞燕等5人;
對外漢語中心宋海燕;
元培計劃汪清清等4人;
深圳研究生院劉波等8人;
中國經(jīng)濟研究中心李遠芳等8人;
教育學院盧立濤等6人;
人口研究所唐佳等2人;
深圳研究生院孫釗等45名;
基礎醫(yī)學院醫(yī)學預科班閆乙夫等4人;
基礎醫(yī)學院趙虹等23人;
藥學院郭李星等8人;
公共衛(wèi)生學院鐘衛(wèi)虎等9人;
護理學院鄧寒羽等2人;
醫(yī)學部公共教學部董美麗;
第一臨床醫(yī)學院王立柱等18人;
第二臨床醫(yī)學院和宇等13人;
第三臨床醫(yī)學院孫麗杰等9人;
積水譚醫(yī)院徐黎;
口腔醫(yī)學院楊堅等11人;
臨床腫瘤學院李燕寧等5人;
第六醫(yī)院張翰迪等3人。
其中,博士生145人,碩士生292人,本科生167人,少數(shù)民族學生31人。